什么是校园欺凌?如果遭遇欺凌,该怎么办?近日,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高级教师、安徽省德育先进个人、安徽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杨玲做客安徽广播电视台《教育第一线心理健康》栏目,讲解当校园欺凌出现时,学生、家长、学校、社会该如何应对,一起来看——
哪些行为和现象属于校园欺凌?
学生之间在年龄、身体或者人数上占优势的一方,蓄意或者恶意对另一方实施下列行为或者以其他方式欺压、侮辱另一方,造成人身伤害、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失的,可以认定为构成欺凌。
常见的校园欺凌现象包括多种不同的形式:
1.肢体欺凌。这是最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,包括推撞、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。
2.语言欺凌。包括使用恶意的言语威胁、恐吓,以及传播谣言和错误的信息。这种欺凌形式虽然不直接伤害身体,但会给被欺凌的同学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。
3.社交欺凌。它并不是直接面对面的攻击,而是通过联合其他同学,有组织地排斥或孤立受害人。
4.网络欺凌。这种形式已逐渐成为校园欺凌的新形式。欺凌者可能通过社交软件、电子邮件、网络论坛等方式,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、曝光隐私,或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。这种形式的欺凌因为传播速度快、影响范围广,对受害者的伤害也更为深远。
我们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欺凌现象可能单独出现,也可能交织在一起,对受害者造成多方面的伤害。
校园欺凌主要有哪些危害?
如果发生了校园欺凌,对受害者造成的影响是深远且多方面的,它会损害受害者的心理健康,并对学业表现产生负面影响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身体伤害:欺凌行为往往伴随着暴力手段,这些行为会对被欺凌者的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。轻微的暴力行为可能导致被欺凌者出现伤痕、疼痛等短期伤害;而严重的暴力行为则可能带来永久性的后遗症,甚至伤残。
2.心理创伤:欺凌行为会给被欺凌者的心理带来巨大打击,导致他们出现惊恐、抑郁、自卑等情绪问题。长期的欺凌经历可能导致被欺凌者出现心理障碍,如社交恐惧、焦虑症等。
3.学业受损:欺凌行为会严重影响被欺凌者的学习,他们可能因为担心和恐惧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,导致学习成绩下降。甚至有些被欺凌者因为无法忍受欺凌而选择逃学或休学,导致学业中断。
4.社交障碍:被欺凌者可能会因为遭受欺凌而逐渐孤立自己,难以融入同学中,导致社交困难和朋友圈变小。欺凌行为还可能破坏同学间的信任关系,使被欺凌者陷入孤独和无助的境地。
5.行为变化:被欺凌者可能会因为长期受到欺凌而开始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,如抽烟、酗酒、厌学等。甚至有些被欺凌者可能会因为无法忍受欺凌而选择加入欺凌者一方,从受害者变为施暴者。
面对疑似校园欺凌事件家长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和处理?
孩子放学回家后可能会向家长透露一些不公事件和委屈情绪。这些情绪可能源于同伴之间的冲突,或是师生之间的误解和矛盾。当孩子们愿意主动和家长来聊一聊学校发生的种种事情时,家长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,我们不妨按以下方式来做:
1.倾听和理解:首先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倾听,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,不要急于打断或提供解决方案,而是耐心地听孩子讲述事件的经过和他们的感受。
2.教育和引导: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不公平的情况,包括寻求成人帮助、使用适当的沟通技巧和冲突解决策略。同时引导孩子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,培养同理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3.与学校合作:如果问题严重或持续存在,一定要与孩子的老师及时沟通,了解事件的全貌,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。保持积极和建设性的态度,避免指责,专注于寻找帮助孩子的解決方案。
4.专业帮助:如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,要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。专业人士可以提供更多的策略和资源来帮助孩子和家庭应对挑战。
5.培养韧性:教育孩子如何从挫折中恢复并变得更强大。韧性是一种可以通过实践和指导学习的技能,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公和挑战。
通过这些方式,家长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处理当前的不公事件和委屈情绪,还能教会他们如何在末来独立地面对类似的情况。重要的是,家长应该始终保持耐心和理解,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。
当孩子正在遭受校园欺凌时家长该如何帮助和处理?
如果我们的孩子正在遭受欺凌,他们是非常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干预的,给各位家长介绍一些具体的步骤和示例,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应对这一挑战:
1.建立沟通渠道:家长可以安排一个安静的时间和地点,与孩子进行对话,表达对孩子的关心,并询问他们在学校的经历。家长可以使用开放式问题:如:“你今天在学校遇到了什么让你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吗?”这样的问题可以鼓励孩子分享他们的感受而不感到压力。
2.确认情况:如果孩子透露了遭受欺凌的情况,通过上述的良性沟通,家长详细询问得知事件的发生时间、地点、涉及的人员以及是否有其他见证人。家长可以记录这些信息,以便在与学校沟通时提供具体的细节。
3.提供情感支持:家长可以告诉孩子,他们的感受是合理的,并且他们有权利感到安全和被尊重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活动,如散步或玩游戏,以增强亲子关系并提供情感上的安慰。
4.联络学校:家长应该尽快与孩子的老师联系,交流孩子遭受欺凌的问题,深入家校合作,积极配合学校第一时间处理。
5.教育自我保护:家长可以教授孩子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技巧,比如坚定地说“不”,或者在必要时寻求成人的帮助。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,帮助孩子练习如何在安全的环境中应对欺凌。
6.寻求专业帮助:如果孩子因为欺凌而出现焦虑或抑郁的迹象,家长可以寻找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,为孩子安排咨询或治疗。专业人士可以帮助孩子处理情绪,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。
7.法律途径:如果欺凌行为涉及到身体伤害或其他严重的违法行为,家长可以考虑报警,并与律师讨论可能的法律行动。
8.持续关注:家长应该定期与孩子沟通,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和学校生活,同时保持与学校的联系,确保孩子的情況得到持续的关注和改善。
学校、家庭和社会面对校园欺凌应该怎么做?
我们需要认识到,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一个家庭要面对的问题,而是一个涉及到学校、家庭和社会的复杂问题。有效解决校园欺凌,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社会教育三者要形成有效的协同体系。
1.学校教育: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反校园欺凌法治教育,筑牢未成年人保护“防火墙”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三十九条明确规定,“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,对教职员工、学生等开展防治学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训。”学校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,积极履行主体责任。中小学要进行深度普法宣传,法治副校长要讲好反校园欺凌和预防犯罪的“开学第一课”,引导青少年自觉预防违法犯罪,推动反校园欺凌法治教育“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”,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法、懂法、守法、用法。
2.家庭教育:扎实推进家庭教育,为未成年人创造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需要为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。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的正式实施,标志着家庭教育从传统观念的“家事”上升到新时代的“国事”。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防止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重要措施。父母在给予子女足够关心和支持的同时,要有适当的限制和约束,帮助子女建立正确的道德观、法律观,以免出现不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。父母要注重言传身教,帮助子女树立法治意识,引导子女遵守基本法律法规,学会维护个人合法权益。
3.社会教育:构建社会综合治理体系,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。防治校园欺凌,社会各界要绘就守护青少年成长的最大“同心圆”,要建立权责清晰、权威高效的校园欺凌治理体系。司法机关可以发挥优势,发布校园欺凌典型案例,编制普法读本,增强师生反校园欺凌意识,提高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。地方政府要积极承担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具体工作的协调职能,联合公安、文旅、教育等部门,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,及时对校园欺凌者尤其是被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。
正确应对校园欺凌问题至关重要,它需要家长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,只有当我们齐心协力,为孩子营造文明和谐的环境,才能更好地守护他们的心灵“绿洲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