杏花待放,万物含新,共迎锐志。为明确新学期语文教学教研目标,进一步提高教研组工作水平,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,2月21日上午午,合肥八一小学全体语文教师汇聚会议室,共同开启新学期第 一次语文组教研会。
优 秀教师吴文丹,精心制作了课件,把经验分享给同仁。她的想法是: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,需要设置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步骤,对每个活动步骤中的学习行为,应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或行为指令,比如读一读、画一画、议一议等,让学生把事一步一步“做”扎实,完整而充分地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。
其一,关键动作做到位。活动步骤中的关键动作,决定问题解决的效率与质量,必须要做到位,不能含糊,更不能省略。就像体育活动中的立定跳远,包含下蹲、摆臂、起跳,其中摆臂的幅度、力度与身体起伏的协调性是关键,必须严格训练到位,才能锤炼身体机能,跳出较 好的成绩。语文实践活动就要像上体育课一样精心组织,力求学生在每一个活动步骤中的关键动作都能做到位。比如《落花生》中探究父亲借物说理的“奥秘”,需要学生经历三个步骤:一是边读边画出表示“物、人、理”三者关系的关键词;二是议一议父亲由物到物、由物到人、由人到理的说理过程,用上“先……再……较 后……”的句式概述;三是比一比,找到“物”的特点与“人”的品格之间的“相似性”,总结归纳父亲借物说理的“类比法”。画一画、议一议、比一比,每一步都不可或缺,唯有经历这样一个完整的活动步骤,才能发现语言运用的方法与规律。
其二,思维盲区看得见。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思维的质量,活动步骤中的动作看得见,而活动步骤中的思维却看不见,学生是怎么思考问题的,成了一个盲区。我们需要借助学习工具,通过思维导图、动作演示等方式,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,帮助学生打通思维中的那堵墙。比如《田忌赛马》中孙膑的思维过程,学生怎么说都难以说清楚、说透彻。我们不妨借助四顶“思维帽”,清晰地还原人物的思维过程,让学生学会像孙膑一样地思考问题、解决问题:先用“白帽子”,找输的原因,用“之所以……是因为……”来阐明;再用“黄帽子”,找马的优势,用“虽然……但是……”来表述;然后用“绿帽子”,找赢的办法,用“如果……就……”来假设;较 后,超越孙膑,用“黑帽子”,找办法的漏洞,用“假如……那么……”进行批判性地思考,找出“调换马的出场顺序”也会输的种种可能。这样亲历思维的过程,才能获得专家思维,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。
其三,作品表现有标准。学习活动在步骤设置时,要特别设计学生学习结果的呈现形式及评估标准,多采用书面表达或实物制作的形式,以具体可视的作品及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。我们可以设计一张“学习任务单”,留给学生足够的书面表达的时间,将学习的所思所感所得写下来,学有留痕,评有证据。
再好的活动步骤,也需要科学而艺术化的课堂管理来落实。因此,要从学习心理学和群体管理学的视角,对学习活动及步骤操作进行细化与优化,力求让每一个活动都有实效,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。
会议结束后,老师一致认为,吴老师的理论基础牢固,可操作性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