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4日,合肥八一小学召开语文教研会。语文组召开了一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主题教研会。赵启燕主持有范,鹿老师讲座,紧扣新课标,适切新课程,提升新教法;全体语文教师细心聆听,专心笔记,用心领悟,决心运用……数学组和英语组,也表现得挺好。
语文组的鹿老师说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典出《论语·为政》。他告诉我们只一味地读书学习而不主动思考问题,就会迷惑而无所得;只空想却不去学习钻研、积累知识,也会陷入困境而无所获。学习与思考、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,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。在学习过程中,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,反复思考。
新颁布的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如一颗炸弹掀起了语文教育界的万丈狂澜,于是乎各个名家纷纷解读,如火如荼。余新江校长以鲜活的课例,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任务学习,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:
一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,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》: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,将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,体现正确价值观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。也就是说《课程标准》赋予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,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的,因此他们所有的选手的教学目标都是从立足核心素养来设计的。
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,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、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,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、思维能力、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,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。四者相互促进,是整体交融的。因此教师的课程目标是整体提升的,而不是这样简单的四个方面的努力。这里有知识的,有能力的、价值观的、情感的、有思维的,有审美的,也有文化渗透的,体现了立德树人育人的功能。老师教学任务是:既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,又有了思维训练、文化渗透。即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,增加学生了学习的欲望等等。
二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,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
通过余校长的启发引导,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,首先姓“语”,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。其次,小学语文姓“小”,是儿童的语文教育,是儿童学习母语、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,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,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。学习是学生的事,学习为中心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理念。课堂上要让儿童站在课堂的中 央,那就是要要尊重儿童,回到儿童的认知特点,一切从儿童的需要出发。
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,情境性能够满足儿童的这样的心理特点。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,同时它能够与生活自然联系,在情景中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体验,积累学习经验。因此,学生就会学的更有趣、更高效。特别是《寒食》一课,它就有一个情境任务是真实的学习,也是凸显诗意语文的学习。在学习任务主题之下,开展诗词诵读会,情境中有任务,任务中有学习。
从儿童认知的规律来看,儿童的学习是在实践活动当中进行的。如《腊八粥》是以微项目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。老师通过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、帮助学生了解腊八粥的期盼过程,加深对课文的理解,而且解决的过程当中提供了三个锦囊——三个学习建议。这过程中还有一些跨学科学习。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当中,去发现、了解写作方法,这样做就教会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积累地方语言、安排文章层次的能力。
生活中我们常说“不破不立”。只有破,才能立。学生的成长也是这样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打破已有的知识禁锢,学生才会成长。如课例《桥》它的学习任务,在全面的感受人物形象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出来之后,如何去联系情节环境来感受人物的形象。从学生的回答来看,孩子的认知是标签化的,他可能不读这些文字,不走进小说的情节和环境,他就有了这样的一些概念,但不是真的感受?老师基于这样的学情,再次进入一个感受深刻的画面,再次探究一种关联性的学习:关联环境、关联情节,关联人物的表现。学生的一种深层次的学习表现就有了变化,而这个变化不是一些标签式的词语,而是从学生的言语、表情、动作当中去呈现了,这就看得出来,学生的认知在发生一种内在变化。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觉得活在课堂中是有成就感的,这是一节成长的课堂。
通过余校长的教育,引起了老师们内心不小的震撼,他让老师对新课标重新构建。同时也从这些课例中明白:要想上好一节优课,教师必须准确把脉课标、认真研读教材、研究学生、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课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