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李让群老师《小数加减法》的教学随想
发布时间:2018-10-14 | 作者:未知
上课,就得实实在在
——听李让群老师《小数加减法》的教学随想
合肥八一小学 余新江
李让群老师执教的《小数加减法》,娴熟地运用“先学后教,当堂训练”模式,教学有条不紊,衔接自然而然,语言生动有趣,训练步步为营,检测脚踏实地,驾驭课堂如烹小鲜,又似熬汤,文火慢炖,有滋有味,口感浓郁,芬香四溢,给人以美的享受。
创设问题情境,导入新课激趣。李老师的新课,以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逛超市为切入口,用商品的价码有何特点作问话点,设置了开讲第一问。继而,李老师问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商品,要用到什么样的数学方法,极其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《小数加减法》。这种方式,小有艺术,从生活情境中来,到新课探索中去,再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,学以致用,回归生活。
教学手段灵活多样,传统与现代并举。李老师的课件,仅用了7个,并与教学程序的7个环节紧密配合。一个教学环节,一个与之相对应的PPT,可谓恰到好处。我们知道,现代化教学手段,不用不行,多了不行。不用,课堂气氛显得过死,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;多了,则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和认知度。显然,对一体机的运用,不在多,而在精,精选,精做,精用。正如数学本身一样,讲究严密性与系统性。
呈现三维目标,有机渗透德育。李老师出示学习目标后,随机从逛超市的图片中,先后衍生出了一道加法应用题一道减法应用题。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,出现了小数点对得不齐,数字也没对齐的现象。学生发现,学生校正。老师抓住契机,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。这,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句话,却是无心插柳,巧妙地关联了思想品德内涵。课堂上,往往重知识与能力目标,忽视情感目标。上课时有了意境,课堂才有意义了。
合理安排讨论,开辟探究途径。李老师在学生口算、笔算之后,将“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”和盘托出,让学生们参与讨论,学生设疑,学生解疑,巩固知识,迁移能力。这与盛行一时的“茶馆式”教学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学生对学生的比较,几番肯定否定后,李老师只是做了简单的加法,将数名学生的发言归结在一起,形成概括性结论。最后,浓缩在一张PPT表格中,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。
教学程序步步深入,逐层递进。李老师执教思路清晰,回环往复,由难到易,从易变难,符合螺旋式的上升规律。首轮,“2个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——笔算——口算”;再轮,讨论——归纳——总结;三轮,“竖式计算——3个小数的加减法的应用题”,从本课目标起步,向单元目标过渡,三个回合,环环相扣。师生双方,台上台下,当堂训练,当堂检测,注重落实,讲究实效。台上学生4次排演,台下学生4次同步训练。老师以举手的形式,统计正确率,只有1名学生一次没有全对。从这个角度讲,不能不说这节课是一节高效的课。
综上所述,这节课的教学,有知识,有能力,有教法,有学法,有讨论,有检测,有意境,问题的生成,情境的创设,目标的实现,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,达到了预期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