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方位看图 多层次启智
发布时间:2018-10-11 | 作者:未知
全方位看图 多层次启智
——看图作文教法指导
合肥八一学校 余新江
对于年龄小、认识水平有限、生活经验不多的小学生来说,看图作文是学习观察的主要方法和训练内容。为了多层次开启学生智慧,引导学生全方位观察图画,让学生用童心状写生活的真实画面,应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抓好以下“五点”:——看图作文教法指导
合肥八一学校 余新江
一、优化图画的衔接
观察一组图画时,要观察图与图之间的“跳跃性”,即从一幅图到另一幅图,就意味着从一件事情的叙述过渡到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了。因而,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时,就要优化图与图之间的衔接点,使学生表达的图意上下连贯,前后衔接,收到作文的整体美、和谐美的训练效果。一是要注意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,先看几幅图总共写了几件连贯的事,然后依次弄清每幅图的图意和彼此之间的联系,抓住中心图进行观察想象,再把图意抒写出来。二是要在图与图的转换处,教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词语(如表时间推移的词、表事件发展的词、表顺序的序数词、表连接的关联词)以明示过渡,让学生去观察去感知画面内容的变化。
二、点化思维的模糊点
情景图画从画面形式到画面内容往往呈现出形象直观的特点,在时间、空间、色彩状态、画面人物和景物的主次(远近)等方面来反映画面的内容,但有些远景或细节画面仍给小学生造成了思维上的模糊点,需要教师及时点化,使之柳暗花明。
教学中,要针对学生观察不细致的特点,引导学生把观察图画和观察事物紧密结合,比照鉴别,通过表象认识,加深理性认识,澄清学生思维的模糊点。如指导写作《春天》的图画时,因势利导,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:图上的画是什么季节?哪些景物表现了春天的特点?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怎样?你的感觉如何呢?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,加大了想象力度,使学生思维的模糊点清晰了。
三、强化作文的薄弱点
作为第一信号的图画和第二信号的文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,如何将图画内容转变为文字,就成了小学生作文的薄弱点。为了不影响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,开始可以鼓励学生“畅所欲言”,但随着写作量的增加,活跃的思维不能再现于笔端,这就致使学生的作文质量难以迅速提高。
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图意的基础上,让图画与相应的语词联系起来:一是在作文中准确运用已学过的词语表达图意;二是从字(词)典中查出最准确的语词再现图意;三是从自备的语词库中比照筛选,描摹图意。例如,教学看图作文《堆雪人》时,点出图上的“天空、树木、雪人、三个孩子”等内容,让学生循着“明于心——述之于口——出于笔端则成文”的能力迁移曲线,达到知能统一、同步发展的作文训练目的。
四、物化画面的空白点
图画往往是特写式的,只是反映事物变化的瞬间、描绘事物的一个侧面、状写人物的一个活动,有意或无意设置了景物和人物的空白点,给学生留下了自由联想的广阔空间。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图画,避免直接制约学生思维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定势思维产生(不假思索,看到什么,就照直说什么)。启导学生充分利用图画,展开联想,广泛联系,想象图画中未显现的事物。
教学“一位红领巾搀扶跌倒在雨中的老奶奶”的看图作文时,引导学生:1.从凝炼的静态画面中想象动态(一连串的动作),如看见、飞跑、搀扶、拍、捡、送等;2.从外表想象内心,即从老奶奶的面部表情想象她内心的感激之情;3.从图画描绘的部分想象前因后果,如老奶奶跌倒的原因是“地上的水到处流,路很滑”;4.从主体想象相关的事物,如周围的人和物的情态;5.从特写式的画面想象全景式的故事,如红领巾把老奶奶护送回家;6.从动作想象语言,如周围人的谈论、红领巾和老奶奶的对白等。只有这样,才能引导学生准确而细致地观察图画,让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观察习惯和良好的学习行为。
五、深化篇章的向心点
向心点,是指学生看图作文在表情达意上形成一个中心,不旁生枝蔓。教学中要注意在学生眼前呈现动人、鲜明的形象,调动其情感功能,产生思想共鸣。教学《雨中情》一图时,引导学生以雨为背景,以老师冒雨给一位同学披雨衣,而又一位同学冒雨追着给老师撑伞的动人画面为题材,观察出图画中三人逼真的神态、连续的动作、细腻的心理、传神的对话,从多侧面深层次抒发老师关心爱护学生、学生尊敬爱戴老师的深情厚谊。
只有做好以上几方面的教学,才能多层次地培养了小学生遣词造句、布局谋篇及善于思考的能力,达到观察图、练写文、受教育三者的有机统一。
[《湖北教育》/湖北教育出版社/1994年第6期/此文1994年8月18日获《人民教育》、《中国教工》、《中国新一代》组织的“全国小学‘我的作文教学大观’和‘少年生活大观’大赛”一等奖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