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《Unit llet.stalk A部分》的教学反思
发布时间:2018-10-07 | 作者:未知
听《Unit llet.stalk A部分》的教学反思
合肥八一小学 余新江
郭佳佳执教的《Unit llet.stalk A部分》,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课。无论教学目标的落实与达成,教材的处理与驾驭,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,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与解决,学习主体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等等,都达到这一预期的目的。
板书的设计,不失为一大亮点,主体板书居中,整整齐齐,纵向五列,形成一种阵势和气势;辅助板书环栖主体周围,左顾右盼,向上观望,如枝似蔓,旁逸斜出,与主体相辅相成,浑然一体。主体由老师完成,辅助由学生演排完成。老师的板书端庄,学生的演排零散,两相对比,整散结合,庄谐一体。师生对黑板的利用,是实用价值较高的。
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,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。本节课,听说读写三次交替,四位一体,整体推进,为本节课的目标的实现,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本节课学生三次板演,学生三次听写,第一次听写单词,第二次将单词融入句型中,第三次再次强化听写,是当堂训练,当堂巩固,当堂落实。但略显不足,值得我们反思:
所谓的四轮驱动,即四个轮子一起转。我们平常的课一般是“听说读”三个轮子转,一般加强“听说读”,而忽略“写”。“写”在英语教学中,是动手,是输出,是表达,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它和“听”共同构成了英语考查的两翼,缺一不可。写单词,写句型,写作文,都离不开写。
比方说,三至六年级英语考试,“听”(听力)和写(笔试),分值设置为四六开,分别占40分和60分。笔试比听力高出20分。从分数比例不难看出,英语教学程序设计时,要加大“写”的时间投入和训练量。
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来说,“写”的部分还要深化与升华,由浅入深,从低到高,循序渐进地去完成“写”的任务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三次“写”的形式,可作适当调整,使之更加贴近英语教学实际,更加符合英语教学特征,符合“学习——理解——巩固——拓展”阶梯式上升的认知规律。第一次写单词;第二次写句型;第三次写对话(类似于小作文或要求等同小作文),这恰恰与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同步的。这样,学生顺利地完成了“词——句——段——篇”的纵向能力强化训练。若达到或实现这一目标,那无疑是高效课堂。尤其是对“篇”(小作文)的训练,则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,也能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。
综上所述,英语教学课型的设计,得充分考虑“听说读写”齐头并进,让“说与读”热闹起来,让“听与写”平静下来,做到有动有静,动静结合,动静相宜。动以展示课堂气氛的活跃,静则促进课堂效果的生成。让“动”完成“说与读”,让“静”完成“听与写”。所以,“热闹”+“平静”模式,呈现的课堂波澜起伏,几起几落,起则热闹非凡,落则静若池水,让课堂更趋科学合理,更加富有实效。